《风景园林》2022-02专题导读 | 区域水系统营建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2期 P12-64
区域水系统是以自然水文过程为基底,辅以人工梳理的方式,对地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服务于所在区域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它为一城一地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支撑和安全保障。这种具有自然和人工双重属性的系统结构是人居环境营建过程中形成的基于自然本底的解决方案,用低介入、高效率及综合功能的方式应对原本并不理想的自然水文环境。在现今国土空间规划等综合性、系统性战略发展路径逐步实施的大背景下,区域水系统视野提醒我们,城市不应是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存在的单体,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都应充分认知其所在的山水格局与多元的自然禀赋,在尊重、利用自然脉络的基础上,在保持人居空间与自然环境动态平衡的系统稳定中寻求发展的路径。可以说,区域水系统提供了将城市及其所在地理单元进行统筹考虑的重要视角,是构建区域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与媒介,并且有机遇成为当今城市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挑战、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乃至实现大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与实施抓手,实现以区域水系统为载体营造具有水文安全、生态韧性、诗意风景、独特人文价值且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态环境共同体。
——本期专题组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晞月老师
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干扰性水利工程与传统生态知识之间的迭代
著:(比利时)布鲁诺·德·梅尔德 (比利时)凯莉·香农 译:贾绿媛 校:王晞月
Keywords
关键词
洞里萨湖;湄公河下游流域;传统生态知识;聚落;干扰性水利工程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文章揭示了人类通过工程建设和领地扩张强化自身影响的情况下,土壤、植被、地形和水等自然景观要素与人类主宰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批判性地指出,在过去的2个世纪里,人类大规模地侵占自然环境开展工程建设所形成的景观,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稳定性,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强调只有深刻理解区域景观生态内的复杂关系并致力于其恢复重建,才能实现人类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愿景。
”1 自然水文过程干预工程
2 基于水的生计活动与公共资源的管理
3 适应性特征
4 大型水利工程与 TEK 之间的迭代
洞里萨湖是 49 500 km2 湄公河三角洲(其中有 40 605 km2 位于越南境内,8 895 km2 位于柬埔寨)的“心脏”
高棉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水利基础设施(家庭、村庄、土地)
基于水敏性城市应对的乡土策略与行为研究——以雅加达甘榜为例
著:(澳)米凯拉·普雷斯科特 (新加坡)耶齐德·尼萨兰 译:罗融融
Keywords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本土社区;地方经验;芝利翁河;滨河社区;协同生产;水敏性城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水、健康和卫生项目;生态系统服务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文章通过剖析居民参与河流景观改造的日常经验与行为,将社会文化要素与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建立联系。以此揭示印尼地方景观中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和城市滨河景观环境治理的在地经验,并基于社区参与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水敏性城市设计策略。
”1 研究概述
1.1 从滨水聚落到水敏性城市
1.2 迈向水敏性城市
2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水陆互动关系
2.1 背景
2.2 水陆关系的空间规划和管理
2.3 河流中的甘榜
3 将景观作为一种集成媒介
3.1 方法学框架
3.2 数据收集
3.2.1 住户调查
3.2.2 半结构化访谈
3.2.3 空间漫步
3.3 数据分析
4 基于社区策略与行为视角的水敏性非正规聚落景观改造策略
4.1 建议一:与自然协作
4.2 建议二:使共同利益最大化
4.3 建议三:在嵌套的空间尺度上进行设计
4.4 建议四:促进可持续性的制度化
4.5 建议五: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5 结论
研究范围为雅加达南部的布吉杜里和马来由村,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位于芝利翁河两岸的高密度建成区的社区
对河水的大量消耗导致了河流容量减少及其功能改变。尽管环境状况恶化,这些社区仍然很活跃,居民与河流的互动程度也相对较高
长江三角洲水管理与空间规划的整合:历史回顾与展望
谢雨婷 (比利时)克里斯蒂安·诺尔夫* (比利时)弗洛伦斯·范诺贝克
Keywords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水管理;三角洲都市主义;历史演变;长江三角洲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借鉴三角洲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从基质、水管理和城市化3个子系统的动态关系视角回溯长三角区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为研发分散式的适应性水管理策略以及多尺度的空间规划和治理工具提供了参考。
”1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面临的水风险
2 研究方法
3 水管理与城市化发展的 5 个时期
3.1 时期 1 :成陆中的三角洲及适应性聚落(距今约 6 000 年—610 年)
3.2 时期 2 :圩田景观中的水乡城镇和村庄(610—1912 年)
3.3 时期 3 :海塘系统竣工及海岸带城市化(1368—1949 年)
3.4 时期 4 :农业集约化下的乡村密集化(1949—1978 年)
3.5 时期 5 :大都市区及标准化的水系统(1978 年至今)
4 结论:从回顾到展望
1639 年长三角以群岛形式呈现
长三角 5 个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口增长(公元元年—2018 年)
余杭南湖与“城 – 湖”风景体系研究
黄楚梨 王晞月 王向荣 林箐*
Keywords
关键词
城 – 湖关系;陂塘系统;余杭南湖;人居环境;风景特征;传统景观体系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完善安全的水网体系将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串联一体、互为表里,共同支撑起古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其中蕴涵的全局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营建智慧对当今韧性、安全、健康的城市营建起着借鉴意义。
”1 风景特征
1.1 山水基底
1.2 风景游赏体系
1.3 世俗教化空间
1.4 艺术表达方式
2 城湖发展沿革与嬗变
2.1 余杭古城与南湖历史沿革
2.1.1 东汉以前—古河遗址,山前洼地
2.1.2 东汉时期—筑堤围湖,陂湖起源
2.1.3 东汉至北宋中后期—湖为中心,调蓄灌溉
2.1.4 北宋末期至元时期—垦湖为田,渐衰后复
2.1.5 明时期—过度开发,屡复屡垦
2.1.6 清时期—淤塞严重,暂复终衰
2.1.7 民国时期至今—疏浚固堤,风景渐显
2.2 余杭古城与南湖的发展嬗变
3 陂塘水利系统组构
3.1 南湖陂塘水利系统单元
3.1.1 供水单元
3.1.2 蓄滞单元
3.1.3 传输单元
3.1.4 调控单元
3.1.5 管理单元
3.2 陂塘水利系统的横向比较
4 城 – 湖动态关系
4.1 城 – 湖空间关系
4.1.1 竖向:自高向低的弹性空间序列
4.1.2 平面:山 – 溪 – 湖 – 城 – 田的空间格局
4.2 城 – 湖支撑关系
4.2.1 水系调蓄
4.2.2 济运河渠
4.2.3 农业灌溉
4.2.4 文化传承
4.2.5 风景游憩
4.2.6 物产供给
5 结语
南湖及周边的风景游赏体系
南湖水利系统单元模式图
圩 – 垛田景观格局下的“水 – 田 – 村”布局模式
师晓洁 吴迪 郭巍*
Keywords
关键词
人居环境;圩 – 垛田景观;里下河平原;兴化地区;分层解析;“水 – 田 – 村”布局模式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江苏省兴化地区的圩 – 垛田景观,是千百年来水与土地不断分解与整合的结果。文章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兴化地区由东至西,自然地势不断降低、水网逐渐稠密、土地肌理愈发破碎,农田形态发育与聚落形态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在圩-垛田景观格局下,形成的兴化地区独有的“水-田-村”布局模式,探究劳动人民治水、农耕和营居的古老智慧。
”1 区域尺度下的圩 – 垛田景观演变动力
1.1 水文影响下的区域自然景观
1.2 人工干预下的圩 – 垛田景观
2 兴化地区圩 – 垛田景观解析
2.1 水系分布与水利建设
2.2 圩 – 垛田农耕景观的分布与特征
2.2.1 西部湖荡区—垛田
2.2.2 中部低洼区—小圩
2.2.3 东部圩里区—大圩
3 圩 – 垛田景观格局下的聚落景观
3.1 圩 – 垛田景观格局下的聚落分布
3.2 圩 – 垛田景观格局下的聚落形态
4 圩 – 垛田景观格局下的“水 – 田 – 村”布局模式
5 结语
土壤母质分布图
兴化地区圩 – 垛景观布局
“水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与认知发展
孔繁恩 刘海龙*
Keywords
关键词
风景园林;“水文化遗产”;影响因素;价值特点;价值认知发展
查看开放科学计划
“水文化遗产”长期适应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其特点是适宜、适度,不仅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而且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地域水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其进行识别和保护已得到广泛的国际共识,借鉴水文水资源领域引入的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可分析水文化遗产的产生机制与价值。本文选取《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水文化遗产”,从二元水循环理论视角考察其价值特点与认知发展过程。
”1 “水文化遗产”研究背景
2 “水文化遗产”的总体情况
2.1 数量分布
2.2 类型分布
2.3 影响因素
2.3.1 世界遗产保护历史
2.3.2 区域“自然 – 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特性
3 “水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与认知发展
3.1 “水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发展
3.2 “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特点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2 讨论
“水文化遗产”地区分布类型及其数量
“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变化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02刊首语 | 王晞月:区域水系统营建
《风景园林》2022-02目录 | 区域水系统营建 | 儿童友好城市户外环境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2 区域水系统营建 | 儿童友好城市户外环境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2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